冯青,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程热力学系统,传热学,航空发动机冷却防护技术,空气系统,旋转盘腔及空气预旋系统,热流量计,流量计,温度测试技术等方向的研究。任第四届《航空动力学报》编委、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动力工程学科“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组”委员、中国电力教育协会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中航工业科技总公司科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获国内发明专利2项。所主编的《工程热力学》教材获2011年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第八届优秀教材奖励、陕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2017年被聘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工程热力学课程首席教授。
教学篇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在32年的教学生涯中,冯老师一直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承担了大量本科生、硕士生的教学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冯老师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成为了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一线的骨干,是学校工程热力学的学科带头人,被评为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工程热力学教学团队首席教授。冯老师先后几十余次主讲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并多次指导硕士生、本科生获得校级、院级优秀毕业设计。
冯老师工作勤恳,热爱教学事业;每次上课时,冯老师都以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生动切实的内容吸引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冯老师在讲解工程热力学课程时,就常常说:我们是专业“玩火”的。上课过程中也常常“告诫”同学们,要学好热力学课程,对自己的专业有深入的了解,不要成为“马路天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冯老师在讲课中,往往不是直接从主体内容讲起,而是从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讲起,通过对科学发展史的讲述以及自己对历史独到的见解,引发了同学们对课程学习的动力。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扎实详尽的教学内容,冯老师用他的知识和热情感染到了同学们,这应该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吧。
同时,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特别注重对理论基础的教学以及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工程热力学课程为例,在工程热力学中熵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冯老师先通过对热力循环的分析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然后从公式出发,再引出熵的概念,之后逐步讲到㶲和的概念,最后以定熵效率结束。这样的讲解方式,避免了直接引入概念使得同学们感觉突兀,又使得整个课程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冯老师讲课时常常带领同学们从概念原理入手,通过公式的推导,让同学们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在深层次上理解知识。冯老师经常说:我们不应该死记公式,而应该知道如何推导公式,知道公式“源”自何处,也就知道了它的应用条件。“传道”被冯老师视为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道”者,方法也。
而针对专业性更高的硕士课程,冯老师开拓了以“热”影响流动的“热流体学”课程,进一步阐释了温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规律。课程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大家多提问题,敢于挑战传统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多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而在解答问题的时候,冯老师不总是从正面角度直接回答,而是通过举出平常科研、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引导启发学生们理解问题。例如,当被问到该如何理解热的效应会增加气流的阻力时,冯老师笑着说道:“空气被加热,密度减小,就会“变胖”,胖了就不太容易通过了”。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令学生恍然大悟、记忆犹新。
育人篇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光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鼓励学生走“正道”。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冯老师对待学生和蔼可亲、认真负责。为了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解决学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冯老师鼓励学生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时常来教研室与同学们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冯老师耐心听取同学们的想法。针对同学们遇到的困难,总是能从自己深厚的“知识库”中找出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使同学们听后顿感醍醐灌顶。
冯老师在对研究生的培养中,也非常注重培养同学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在平常的科研中,同学们经常需要绘制用于加工的零件图纸,每次同学们画好图纸后,冯老师都会对图纸进行详细地检查,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们讲解应该如何在图纸上标注。冯老师常说,绘制图纸的过程就相当于零件在机床上加工的过程,图纸的质量直接关乎到了之后的实验是否准确,可以说冯老师对实验件的要求达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创新是一个团队发展的不竭动力,冯老师经常鼓励学生们大胆创新,不要拘泥于前人的旧思路,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并积极实施。在冯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教研室多位同学提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方法,提高了学术价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术应该是百舸争流和百家争鸣的。在育人的过程中,冯老师着力营造自由讨论、相互启发的学术环境。由于教研室人数较多,同学们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尽相同,彼此之间也缺乏了解。为了打破这种现象,在冯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教研室于2016年春天开始不定期组织大家进行内部的学术交流,至今已举办20余次。每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冯老师都亲自参加。在学术交流会上,大家针对主讲人的话题积极发言,互相讨论,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既提高了主讲人自己总结和表达的能力,也充分地调动了其他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研室之间的交流,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
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在二十多年硕士生导师生涯中,冯老师培养出了许多优秀毕业生,目前已成为各研究院所科研的中坚力量。624所总师黄维娜就是从旋转盘腔换热研究方向走出去的优秀毕业生。
工作生活篇
师者,学深为师,身体力行。
提到冯老师,最令学生们感到钦佩的就是冯老师丰富的学识了。冯老师于硕士毕业后,便开始在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从事工程热力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冯老师3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最出彩的就是那本被七院广大学子所熟知的课本《工程热力学》。可以说,这本书是冯老师对自己研究的热力学方面最好的总结。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工程热力学是一门难学、难懂、更难用的课程,为了能够让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冯老师在编写教材时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对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进行了严密的推理。在介绍热力学知识的同时,也对热力学相关历史人物、科学家以及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冯老师在编写工程热力学教材时,也设置了很多针对概念薄弱环节的思考题,并在书的后面设置各种附录、索引以及英文翻译。这让工程热力学课本既成为了一本优秀的教材,同时也成为了同学们毕业多年不愿丢弃的“工具书”。
旋转实验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实现难度大,测量也非常困难。但它也是航空发动机冷却控制技术研制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点与障碍。从1999年起,冯老师课题组利用“211”建设的机会建立了国内第一台大尺度旋转传热试验台。并由此开始了与罗罗公司的合作,期间克服了无尽的困难 ,掌握了许多过去未曾涉猎的“硬”知识与“硬”技术,为本专业在旋转传热与冷却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与科研院所合作中不断的引入新的实验设备并搭建先进的实验测试平台。目前,实验室拥有高性能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用于测量高转速条件下转盘的伸长量;同时,实验室也具备多种压力扫描阀、温度扫描阀以及用于测量转动部件参数的数据记录仪和用于测量转盘表面温度的热像仪。冯老师在高转速下压气机级间封严、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预旋供气系统、转动孔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目前“旋流传热实验室”已成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在高速旋转传热实验技术与测量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学术上不断发展旋转条件下的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理论,力争有所突破。
冯老师热爱体育活动,乒乓球技术好,经常代表学院参加校级教师乒乓球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冯老师也经常鼓励同学们锻炼身体,并用“加热原理”解释锻炼的好处。在平常的生活中,冯老师也十分关心同学们,每到就业季时,冯老师都会主动询问同学们找工作的情况。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冯老师总是尽力帮助。每到硕士生临毕业时,冯老师也嘱咐大家要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把在教研室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工作上,取得好的工作成绩。
结语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三十二年来,冯老师一直秉持着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培养了各类英才。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谱春秋。冯老师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不断磨炼着自己,更不断塑造着学生。博学,谦逊,挚爱,坚持,沉稳,幽默。为人师者当如斯,为人师者当如斯!